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音乐会活动总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音乐会活动总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传统类型音乐会类型:
1交响乐、民族管弦乐音乐会
2室内音乐会
3独奏音乐会
4主题音乐会(剧)
5故事音乐会
6家庭音乐会
7音乐文化沙龙音乐会(雅集)
8快闪音乐会
9网络在线直播音乐会
10合成音乐会
如何鉴赏音乐会:
1.在聆听到音乐会作品时,对不同乐器演奏有着不同的内心感受,对于寻求音乐内容是一种本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加入了自己的聆听创造力。
2.音乐最大的特色在于运用不同的演唱者,表现不同的音乐主题内容,综合性很强。对于听者而言,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作品的综合性表达,可以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
3.了解作品,包括乐器的了解、乐队的编制、乐器声音特色的原本性、节奏的快慢与剧情的推动、乐器演奏方法的特色、创作风格的朴实性、配器方法等环节,进一步感悟他人如何创作、感知音乐,学会聆听、思考,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举一反三。
昨晚音乐会,我没睡着。
一直在思索:怎么欣赏一场音乐会?
我很想知道懂交响音乐的人听到的和我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瑞士哲学家伊夫·博萨而特的新书《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脑洞大开。
其中有一篇讲到:古典音乐专家在演奏厅里能听到的,远远不是乐盲能够比较的。专家会听到变奏、影射、重复、大小七和弦,以及其他更多东西。
这些东西不仅是我听不出来,甚至不知道其存在的。
除了“重复”,我能听懂。
毋庸置疑,重复,是让节奏能入脑的技巧。
因为今天的《改革开放40周年交响套曲》是全球首演,大家都很陌生。
全场音乐会,我脑子兴奋的节点,都落在了重复的节奏段落上。
记得一位音乐人士说过,听音乐会要听老歌。
熟悉的旋律才能听出味道。
第一乐章:飞雨晴空。听着不知所云。鼓声,在交响乐中显得突兀。又像在模仿模仿船鸣声。
朋友说“这是在表现寒冬的严酷?”听着,确实不舒服。
第二乐章:潮流。一开始,很明显进入了交响乐的流畅,听得舒畅、欢快淋漓。像是我听过的交响音乐。
悠长的弦乐线条带出越来越深远的情感。时而爆发出强力的对抗感,打击乐手在表达创业的艰辛历程。
节奏越来越强,听着越来越紧张,达到高点后,戛然而止。
进入第三章:致春天。由弦乐奏出,情感深度逐渐提升,八把低音提琴的深沉和弦,很有扣人心弦的力度。
而乐团首席张毅在竖琴几下和弦伴随下的小提琴独奏旋律,更将思念之情带入悠长深远的境界中。
第四乐章:东方欲晓。我又走神了。不知何时,长笛又再插入后,渐趋紧张,张力亦逐渐增加,四个打击乐手的强力奏出,声势大大增加,硬朗的节奏,带有很强的活力,富有动力感。
女指挥景焕是看点。她一直采用强力动作来带动。感觉她非常累啊!每一乐章结束后,都单手扶着指挥台上的栏杆,似乎很想休息。
用一根筷子,就能指挥场上这么多种不同乐器的!她是在怎么做到的?
我们听到的一切音乐,都是通过文化过滤器传进我们耳朵的。
没有恶补这些背景知识,我是不会将听到的各种乐器组合的声音与改革开放这春天的故事强行联系,并且越听越觉得对味“嗯,事实应该就是这样”。
音乐的解读不仅受文本的暗示导向。习惯的样式也是解读的套路。
我们的耳朵,在常年的习惯中,已经取得了特定的模式。
音乐理想是被习惯创造出来的。
似乎可以总结为:当曲子较为缓慢,且为小调时,就会有很高的概率是悲伤的;
但如果曲子带有很多短音符、跳跃与上升旋律的大调,那我大概就会判断那是欢快的曲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音乐会活动总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音乐会活动总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