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音乐美术相融的活动目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音乐美术相融的活动目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画(水墨画或彩墨画)和西画(油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无非是因为二者都能够广泛吸纳别的画种优点,同时又不丧失自我独立性。
表达技法可以契合,表现材质不可契合。
绘画表现材质主要指,绘画所使用的色料构成以及色料附着材料。
我们不能想象,在同一幅画中,画人物或画风景,头部、树干用西画颜料,身体、树叶用中国画水墨或彩墨。
各种绘画材质的表现力、融合力、耐久力等特性都不一样,混合在一起无法构成统一的绘画表现力。
保持绘画材质的历史沿袭性,是任何一种绘画保持独立性的根本所在。
中国画和西画无论其表达技法达到了何种程度的契合,都依然分属于使用不同材质的两种绘画。
认识两种绘画艺术表达效果的差别,才能为技法契合找到应用路径。
所有绘画都是通过塑造视觉艺术形象来达到特定的艺术表达效果的。所不同的是,各种绘画受各民族文化理念以及绘画本身特质的影响,所追求的艺术表达效果有别。
西画所追求的艺术表达效果为:
在形态上 ,以事物立体的真实存在形态为艺术观照出发点,通过对事物准确的空间定位,以及大写事物形态特征的艺术表达技法,来塑造视觉艺术形象。
在色彩上,以事物的原色调为艺术观照出发点,通过原事物与周边事物的色彩明暗度对比,以及突出色彩表现力的艺术表达技法,来塑造视觉艺术形象。
中国画所追求的艺术表达效果为:
在形态上,以事物平面的总体印象为艺术观照出发点,通过线描勾勒或色块映衬等艺术表达技法,让形态传导出一种具有主观性特征的艺术神韵,以此来构成视觉艺术形象。其中写意技法更多的用来表现事物整体形态的艺术神韵,而工笔技法则更多的用来表现事物局部、细部形态的艺术神韵。
在色彩上,以人们对事物的色彩感觉为观照出发点,通过水墨或彩墨的深浅浓淡,来满足人们对事物色彩的感知需求。由于中国画对色彩视觉的追求,是以满足人们的感觉需求为基准,因而,遂诱发了许多工笔画创作,去追求超自然的艳丽色彩,以求博得最大的视觉冲击力。
视觉艺术形象的艺术功用如同一条伸向两端的线,西画艺术偏向了客观功用一端;而中国画艺术则偏向了主观功用一端。
人们完全可以立足于表达技法的契合应用,在绘画创作与欣赏中,将视觉艺术形象带给人们的主观与客观之艺术功用连接起来。
两种绘画技法契合应用的范例。
从西方油画传入中国起,就有许多中国画家开始钻研中西画法契合应用的问题。
张仃《西湖堤畔》
张仃是从画漫画介入国画创作的。
张仃首次以中国画的焦墨淡彩笔法画山水,便出手不凡。这幅《西湖堤畔》完全符合西画焦点透视原理。道旁的这排大树,从树干往上延伸到树枝、树叶,从整体到局部,可以清晰的看到由天光照射背景而产生的逆光效果,色彩与墨画融汇在一种自然色调中,让人仿佛觉得这似乎又象一幅西画。
在上一代画家中,张仃的焦墨淡彩系列画,契合布局合理,契合路径清晰,被公认为是两种绘画技法契合在一起使用的 优秀画作。
两种绘画技法契合应用的思考。
西方画家会不会去思考,将两种绘画技法契合在一起应用这一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民族对本民族绘画艺术有足够的自信,包括持续不断地出好作品,用途广泛,国际市场拍卖行情好,等等,那么,技法契合应用议题的重要性,也就自然降低了。
两种绘画技法的契合应用问题,最终将指向能否获得三个统一上面:
第一,在画面物像布局上,西画的焦点透视布局与中国画的移步换景布局能否获得统一;
第二,在画面色彩表现上,西画的色彩表现力与中国画的墨色虚指性能否获得统一;
第三,在画面意境开掘上,西画的形式美感与中国画的人文意境能否获得统一。
如何应对这件事呢?请思考:
1.这种艺术创新的艺术效果是否一定超越已有中国画艺术表达效果;
2.契合应用的创新,是否为满足现实的绘画需求,开辟了光明前景;
3.要开展技法契合应用的创新,那就须吸收前人经验,避免走弯路。
当今我国绘画界产生了两大阵营:一是主张中国传统绘画的要求以谢赫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传统绘画意义上的阵营;二是主张以构图、造型、透视、色彩、写实的"拿来主义"契合阵营。这两个阵营舌战已久,打的不可开交。这里,笔者姑且不说哪个阵营正确好坏,只谈个人的一己之见。
其实,事物发生发展是多重性和多样性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多重性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写春秋,各抒己见,其表现不同,但殊途同归。若体现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艺术加工物象后的美和对生活的感染力。所谓多样性,就是各个画种不拘一格,各扬其道,互为补偿,百花争艳。这也正是每一个画家应历史地、客观地、唯物地、辩证统一地审视和对待的严肃问题,任何一种牵强附会、死板硬套的教条主义都是十分危险和错误的。故此,我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要强调点线面结合的传统绘画方式,又要强调色彩和神韵的统一关系。譬如,中国画的“计白当黑”、“空能纳万境”,就是为西画所望尘莫及的。再譬如,西画的体面关系、色彩丰富、形体逼真,也是为中国画所望洋兴叹的。因此,中西合璧,契合效应,应是中国画的唯一出路。反之,就是违背老祖宗在国画发展道路上的希望和初衷的狭隘思想表现!
五代 周文矩 文苑图卷 绢本37.4x58.5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
上面这幅五代周文矩的文苑图卷中国画的韵味十足!虽然其画作中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但不难看出周文矩的传统绘画功力非同小可。我们爱好国画的朋友理当取其精妙之处,加以甄别。
黄胄 《亲人》 1964年作于北京
黄胄这幅现代国画与五代周文矩的传统国画相比较,你会发现,黄胄先生的画在笔法、构图、体面、色彩、情节、节奏感等方面,除了传统绘画要素,已经纳入了诸多西画之元素,故更感觉具有划时代的美感。
综上所述,中国画只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并发展的发展模式和思维方式,才是中国画“发展的硬道理”!你说不是吗?!
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老师批评指导!谢谢!
所谓的中国画和西画契合应用,平常都叫他中西合璧。这在上世纪初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大师们已经尝试过了!所谓的中西合璧,也就是用中国画水墨的笔法墨法和油画的色彩,构图,光影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中国画画法来。打破了传统中国画黑乎乎的概念化的形式。
现在有些画油画的也采用中国水墨画的元素。主要是吸收了中国画空灵,留白,用线等技巧,画面既有水墨画的意境,又有西画色彩丰富,造型准确等画面效果!
我近几年的彩墨画就是标准的中西合璧!
不是可以不可以的问题,是应该必须的事情。
首先说艺术就是要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适应时代,才能发展,如果停滞不前,肯定就要淘汰了,艺术的创新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两种艺术的契合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流行歌可以用京腔,来源与美国的街舞,可以打着功夫跳,为什么国画不可以与油画契合?
再说两种绘画形式,国画在一路发展过程中,无不在兼容并收着,也因为与其他不同的相遇,或是丰富了国画,或是派生出相关的艺术,遇到宣纸多了水墨,遇到铁有了铁画,沾了火多了烙画,被封印在瓷板里,被錾刻在木板间。
油画也是如此,材料不知经过了多少变化,据说其抽象派或多或少就受了徐渭大写意的影响,还有19世纪末,西方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先是两种画因个人相遇,郎世宁成了著名画家,然后一大批国人将油画国画契合,就有了一大批的大家,怎么现在又开始争论了呢?
艺术是自由的,保持传统还是进行创新,都是一种选择,没有对错之分,有什么好争论呢?也还有担心,担心材料担心风格担心这个那个,说实话,要么是瞎担心要么是高估了自己,现代这样的时代,任何可能性都有,你想不到并不代表别人做不到,自己就有自知之明,没有这样的远见,就好好守住自己的底线,为勇于创新的艺术家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音乐美术相融的活动目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音乐美术相融的活动目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