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典音乐知识课堂活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典音乐知识课堂活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以一个既是西方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也是东方京剧国粹的喜好者身份,站在不同的视角来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西方的古典音乐从形成发展来看历来就属于严肃音乐,但这种“严肃”并不是我们俗称的所谓“绷着脸”,而是一种观赏的礼仪(包括服饰穿着等)。比如,当你欣赏优美的施特劳斯家族圆舞曲时,你认为她“严肃”吗?特别是每每在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观众在指挥的引导下,有序的打着节拍,这是在鼓掌吗?还比如,当观众观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时,每一舞曲结束时,观众都要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西方古典音乐观赏礼仪的约定俗成。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在严肃中活泼,在活泼中严肃。古典音乐和中国京剧不同,我们中国人欣赏自己的京剧时,情绪是由里往外的瞬间蹦发,无论是剧情高潮,演员唱念做打,还是胡琴调门,往往都会赢得观众的鼓掌叫好。特别是“叫好”,每当名角一出场时,总有一个“碰头彩”,也要用叫好加以鼓掌的形式迎撞……这些又都是欣赏中国京剧的约定俗成礼仪。而西方人观赏古典音乐,情绪是由外往里沉浸式的进入,往往是整个乐曲结束时甚至结束都几十秒钟了,观众才从沉浸中醒来,这时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如穆蒂指挥《埃及进行曲》。
那么,观赏古典音乐,应该鼓掌吗?我的回答是,应该!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应该按照观赏古典音乐的约定俗成,大胆的给予热烈的掌声!
听音乐会在什么时间鼓掌是有讲究的。之前几位老师的回答里面也都说了,其实早先音乐会乐章间鼓掌是比较正常的,尤其是协奏曲的乐章间鼓掌,算是对独奏家华彩部分的一种褒奖。但对于现在的乐团、演奏家及听众而言,不管是独奏还是协奏曲、交响乐,乐章间能不鼓掌还是不要鼓掌,因为再怎么说鼓掌都会打断音乐会的气韵,简单说就是“出戏”了。对于听众和台上的音乐家而言,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乐章间最好避免鼓掌,这可以作为欣赏音乐会的铁律。但往往比较微妙的是,在乐曲结束的时候要不要鼓掌,以及什么时候鼓掌呢?因为相当多的情况下,比如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序曲,或者马勒第九交响曲的结尾处,又或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结尾处,指挥家往往会希望让最后一个音符充分消散,以及留出足够的静寂——在这种情况下,无声本身也是一种声音,仍然应当被视为音乐的一个部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带头鼓掌,打破了这种静寂,相当于突然掐断了这段音乐的尾声,这是对于音乐本身的破坏。所以在乐曲结束时什么时候可以鼓掌,我们可以依据指挥和乐手的状态来判断。通常情况下,指挥如果认为乐曲并未结束的话,他的手臂以及指挥棒不会放下来,如果看到指挥的手臂与指挥棒自然下垂,并且乐手明显放松——弦乐部把弓子放到身侧,管乐部把乐器拿开或者横放在腿上——这就是听众们鼓掌的时间到了。这样可以保证不会破坏气氛。
最后说一句,如果对于演出非常满意,结束后请不要吝惜起立鼓掌,至于要不要大喊“bravo”则可以随意。
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办法。如果真的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鼓掌,也不知道应不应该鼓掌,那么默认的办法就是不鼓掌,看其他人的反应。
之所以要这么做时因为究竟该不该鼓掌的问题其实挺复杂,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在音乐厅里,通常情况下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之间都不能鼓掌,待曲目结束之后再鼓掌;但是如果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弱结尾,那么即使是在结束后也不能鼓掌,要等待指挥家给出明确的信号。如果是协奏曲,绝大多数情况下乐章之间也是不鼓掌的,少数的例子是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等第一乐章分量极重的协奏曲,并且也得是独奏家表现非常精彩的情况下,第一乐章结束之后可以鼓掌。如果是在歌剧院里,那就更复杂了。意大利歌剧在某些咏叹调之后会留出来供观众鼓掌喝彩的气口,但是这也得看指挥家是否选择在这里停止,如果音乐不停,那么鼓掌也是不合时宜的。
所以这就导致应不应该鼓掌的问题变得很复杂,即使是常去音乐会的老司机也未必能掌握得完全到位。所以正像我一开始说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大家都怎么做。如果所有人都已经乱哄哄鼓起来了,你加入进来也无妨,尽管有可能是错的。绝大多数音乐家都不会特别在意的,反而会当作是对自己的鼓励。最重要的是,不要去做那个领掌的人,那样非常不礼貌。
古典音乐会乐章中间该不该鼓掌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首先没有法律规定说音乐会演奏时不能鼓掌,但是音乐厅有时候会提示说请不要在乐章间鼓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看贝多芬时代,在首演第九交响曲时,观众在乐章间发生了欢呼,并有人要求加演某一乐章。如果是演出歌剧,观众在现场过程中打口哨、鼓掌、欢呼甚至咒骂,更是随时可能发生,这在十九世纪是一个普遍现象。
音乐会中间禁止鼓掌,是后来音乐会听众主要由知识分子阶层构成以后,形成的不成文的规矩。有点儿像吸烟,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一个公共场合普遍看到的行为,但随着民权运动高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开始有人主张要立法。
另外一方面,在乐章间鼓掌,或者在演奏时发出了声音,对于台上的演奏家来讲,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演奏家比较介意,Ta可能会制止观众Ta认为的不文明行为,比如说当众摄影、当众录像、鼓掌交谈,甚至为此罢演。有的演奏家对此无所谓,因为他们觉得这就是个娱乐,不管是情不自禁还是不太了解情况,都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或者说一种没有恶意的行为。最多也就是不在乐章间停顿而连续演奏。
在演出过程中发声会不会干扰到演奏家呢?我个人觉得不应该,因为演奏家演奏本来就是为了与观众交流,镇不住观众是学艺不精,所以不太可能经不住这一点点考验。十九世纪的很多演奏家甚至对此会采取一种借题发挥的方式,巴不得让整个演出的气氛更加活跃,比如帕格尼尼。
谢邀~
入门,大概就是觉得一听便能爱上地古典音乐。四季是巴洛克时期地作曲家维瓦尔第地的作品。
维瓦尔第属于巴洛克时代时期的作曲家,真正地古典主义时期是在紧接着巴洛克之后的时代,古典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史的第五个分期,包括前古典主义和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贝多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曲家,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去世代表着古典主义时期结束。紧接着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有舒伯特,肖邦。好了,古典主义时期历史背景稍微普及一点点。
接着说推荐的乐曲:
巴洛克时期代表人物:巴赫《马太受难曲》、维瓦尔第《四季》、亨德尔《弥赛亚》、帕卡贝尔《卡农》(没错,这就是咱们平常听的小提前独奏曲和钢琴独奏版的卡农)等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海顿《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伦敦交响曲》、莫扎特《奏鸣曲》《协奏曲》《安魂曲》、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悲怆》(这首强烈推荐)《命运》等
浪漫主义时期(我想你可能会很喜欢这个时期的曲子):舒伯特《小夜曲》《摇篮曲》《魔王》《鳟鱼》、舒曼《蝴蝶》《狂欢曲》《梦幻曲》、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交响康塔塔》、肖邦《肖邦a小调圆舞曲》《夜曲》等
推荐就这么多了,毕竟每位大师的曲目产出数量是庞大的,我只列举自己比较喜欢的曲子。并且好听的乐曲不止在这几个时期有,在巴洛克时期之前和浪漫主义时期之后也有大量的优秀乐曲值得去听。
国内听古典音乐的软件没几个,网易云不错,去搜基本能搜到,搜索的时候一定要打上名字,要不然你搜到的不准确。还可以去微博关注一些推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视频的账号。
好啦,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私信我了解。我会用我所学过的音乐知识帮助你。也欢迎你成为古典音乐爱好者。补充一句:中国“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不错哦,推荐试听阮籍古琴曲《酒狂》。
对于很少接触古典音乐的人来说,其实可以先看一些与古典乐有关的剧。比如动画片猫和老鼠,日剧交响情人梦等等,配合着剧情,听音乐,让自己对古典音乐的美妙之处,有最初的印象,觉得好听,自然就愿意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渐渐地由浅入深,自然慢慢地就学会欣赏了。
我就非常喜欢古典音乐,其实它并不是高深莫测的。西方的音乐能够细腻入微地表达人的情感。比如一个在国内只知道流行歌曲的直率汉子,在国外颠沛流离久了,偶尔听到德伏夏克的【伏爾塔瓦】,也会热泪盈眶的。我时常在心情不好时,听一曲薩拉赛第的【吉普赛之歌】,心情会好的多。我们并不需要去学那些枯燥的主题.变奏.和弦等等音乐理论。只要听到比较喜欢的旋律,多听听,就可以逐步理解它的。真就这样简单。这才是真正的艺术。中国也有啊,嗩呐独奏【百鸟朝鳳】就非常精彩。可以从一些短小精悍的开始,像探戈舞曲【一步之遥】,【皇帝圆舞曲】开始。
上过这种课,听的云里雾里?自学得话大概买古典乐,买曲目的鉴赏书,百度下也可能会有鉴赏——听每个节拍所表达的感情呗,每首古典乐都有它描述的故事,有铺垫,有高潮,有结局。
高手就要学乐理了,不过不如进学校学,上万的学费一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典音乐知识课堂活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典音乐知识课堂活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