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钢琴曲轻音乐纯音乐棉花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钢琴曲轻音乐纯音乐棉花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感觉有几首真的很不错,所以推荐给你
百度MP3里有很多的:
big big world
the truth that you believe
your smile
希腊计划
梦中的婚礼
流动
简单的礼物
阿兰蒂斯之恋
还有中文的几首歌曲:
棉花糖
让我为你唱首歌
另外,强烈推荐另一首歌曲,也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一首,来自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forrest gump》的开头曲子,伴随着羽毛随风落下,钢琴曲名字叫- I'm Forrest Forrest gump
关注我【心语525心语】,更多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欢迎一起交流学习。
您好!心理学中“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表现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他选取30名儿童,分别带他们去单独的房间,房间里有孩子们爱吃的棉花糖和饼干,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选择在房间里等他回来,那么到时还可以得的一颗额外的棉花糖作为奖励。实验中,有些孩子立刻吃掉棉花糖,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选择等待,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14年后,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对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回访,发现那些坚持15分钟最终得到两块棉花糖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身体更强健,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基于实验结果,他得出结论:自控力越强的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今后取得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基于这个实验,很多家长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实施“延迟满足”。比如说:
想买玩具?不买。等学习成绩提高再买。
想吃零食?不给。现在零食对身体没好处,长大了再吃。
想出去玩?不行。还不如在家做功课练习钢琴曲。
于是,家长以为这是在锻炼孩子的自控力,提高自觉性。其实,大错特错!
这些都不是“延迟满足”或者说是“被”延迟满足了!
“延迟满足”训练有两个条件:
“延迟满足”有效的秘诀不在于“延迟”而在于“满足”
3岁以前的孩子不能进行“延迟满足”训练
3岁以前的孩子,是建立对父母的信任与亲密感的关键期,延迟的感觉有损于孩子的心理发育。
这一时期,父母须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饿了要喂,哭了要哄,这种满足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在给予他食物、拥抱和爱的基础上,孩子才能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无条件满足”是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必要前提。
对不能满足的事,不能哄骗
比如孩子很想要一件玩具,父母不想买,看着哭闹的孩子,说:“下次来给你买吧,今天钱没带够。”但是,父母心里清楚根本没有下次。这并不是延迟满足,而是哄骗。经常“毁约”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也会让孩子变得言行不一。
做延迟满足训练,要注意细节
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及时回应和满足才是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
没有人的需求能够得到100%的满足,孩子也一样
由于种种原因,承诺的事情做不到,父母要耐心给孩子解释原因。就算是拒绝孩子的请求也要试着尊重孩子,这是他们学习认识情绪和平复自己情绪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给孩子打好足够的根基,在孩子5-6岁的时候适当限制他们的一些不当行为就不会那么困难。
延迟满足据说是斯坦福大学做的一个实验,观测孩子选择立刻得到一块糖与愿意等一会可以得到两块糖的差别,据说愿意等一会的孩子更有耐心,目标更远大,成年后成就也更大。
网上因此就有很多文章推崇延迟满足,宣扬该给孩子的东西故意拖延,要等一会……
但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经过系统观察,那些愿意等的孩子是因为在家庭教养中父母情绪比较稳定,答应孩子的事不会反复无常,孩子内心比较有安全感。
可以想象得到,假如父母每次答应给孩子的东西都能兑现,孩子自然愿意等等,换取更好的。假如父母每次答应的事总是变动,甚至言而无信,孩子当然选择立刻能兑现的,因为他们会担心等一会的结果是一无所有……
所以,延迟满足的培养是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并非拖着不满足孩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钢琴曲轻音乐纯音乐棉花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钢琴曲轻音乐纯音乐棉花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